性味:甘,凉。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舒肝散瘀。治黄疸肝炎,胃痛,乳痈,瘰疬,跌打伤瘀血疼痛。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消炎解毒。治传染性肝炎,跌打驳骨。叶:捣绒敷乳疮。
②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治风湿骨痛,跌打瘀血内伤;并作清凉解热药。
③《岭南草药志》:清郁热,舒肝,和脾,续折伤。
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利湿,舒肝止痛。治急慢性肝炎,肝硬化腹水,胃痛,小便刺痛,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:
①治黄疸:鸡骨草二两,红枣七、八枚。煎服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②治瘰疬:鸡骨草六斤,豨莶草四斤。研末,蜜为丸,每丸重一钱。日服三次,每次二丸,连服二至四周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
临床应用:
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:取干鸡骨草全草2~3两(儿童1~2两),瘦猪肉2两,加水1000毫升同煎。沸后文火再煎至300毫升,每日3次分服,直至痊愈为止.治疗44例,治愈42例,治愈时间平均为21天。黄疸消失平均为15天;肝功能恢复一般为18~21天;肝肿大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恢复正常。治程中未见不良反应。对慢性肝炎效果不佳。曾报道1例重症肝炎(严重黄疸合并昏睡)患者,服鸡骨草煎剂每次60毫升,日服3次,4天后,神志开始清楚,小便增多,第5天自觉症状显着减轻,第14天自觉症状消失,黄疸不显,第19天一般情况恢复正常,停药观察,肝功能逐渐恢复。住院共38天痊愈出院。
别名:黄头草、黄仔蔃、大黄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假牛甘子、红母鸡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猪腰草(《广东中药》Ⅱ),黄食草、小叶龙鳞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: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:为豆科植物广东相思子的带根全草。全年可采。取全株,除去荚果(荚果有毒)及杂质,晒干。
生境分布:生于山地或旷野灌木林边。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。
性状:干燥的带根全草,多缠扎成束。根长短粗细不等,主根圆柱状或圆锥状,表面灰褐色,具纵横皱纹,侧根多与主根垂直横生;主根坚硬,不易折断。茎藤状,粗1.5~2.5毫米,表面灰棕色,粗糙,小枝红棕色,较平滑;质坚,断面不平。气微,味淡。以干燥、洁净,根、茎、叶全者为佳。
炮制:洗净,切片,晒干。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